歐洲時報本篇文章3327字,讀完約8分鐘
12月2日,由中共深圳市委網信辦指導,鳳凰網主辦的“聚光深圳”國際交流會客廳第三場論壇——《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在線上播出。該活動旨在打造兼具思想性、開放性和影響力的國際化線上交流平臺,通過聚焦深圳在城市文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交流國際經驗,助力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
從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到《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無論在世界層面還是國家層面,“生物多樣性”都是首屈一指的重要議題。如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尤其是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應對氣候變化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樣性實現科學保護和修復的路徑及智慧解決方案有哪些?城市化發展進程給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聚光深圳·論壇三以“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為主題,邀請了深圳國家基因庫生物信息數據庫副主管,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BP) IT/informatics子委員會主席魏曉鋒,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資深專家顧問、紅樹林基金會高級顧問楊松穎,世界經濟論壇-城市自然解決方案負責人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伙伴關系(EAAFP)秘書處項目官員Hyeseon Do等嘉賓共同探討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路徑。論壇由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王瑩主持。
建設|魏曉鋒:生物多樣性 體現在城市生活每一處細節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體現在生活生產的每一處細節之中。”魏曉鋒表示,城市的規劃決策、采購和廢棄物管理實踐,居民和企業的消費與生產活動,都間接影響著周圍地區的生態系統。深圳這座城市人口密度集中,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支撐。他列舉生物多樣性為城市所帶來的諸多好處,例如過濾和封存大氣中的污染物,提升空氣質量,保持植被覆蓋和沿坡植樹造林,穩定土壤,減緩山體滑坡等。
魏曉鋒表示,當前正處于一個物種滅絕速度快于新物種被發現速度的時代。研究者面對生物多樣性發生急劇變化的現狀,提出了包括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5,000 種昆蟲基因組計劃 (i5K)、萬種脊椎動物基因組計劃項目、1000種真菌基因組計劃,以及最新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 (EBP)等一系列需要優先推進組學技術的計劃。論壇上,魏曉鋒分享了深圳國家基因庫在生物多樣性領域的創新經驗,作為服務于國家戰略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深圳國家基因庫支撐11個EBP的項目,在物種資源和基因組數據信息保存上發揮重要作用,例如萬種魚基因組項目、萬種植物基因組計劃、萬種藥用植物項目等。同時,國家基因庫生命大數據平臺(CNGBdb)基于國家基因庫支撐的重大科研項目及現有資源,建立了多個實用科學數據庫,提供優質數據及專用分析工具,供科研人員挖掘和使用。
在深圳生態系統建設方面,魏曉鋒認為,城市綠地建設應考慮植物適應環境變化、以及未來極端環境下的碳匯能力。深圳山、海、林、湖、草要素齊全,保有豐富且典型的區域生物多樣性,大力發展藍色碳匯(一種利用海洋生物及海洋活動吸收清除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深海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對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為此,他提出建議,一是建立藍碳基礎數據庫。在研發藍碳儲量調查、監測與評估和藍碳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系列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藍碳調查評估和監測方法。二是構建藍色碳匯標準體系,爭取掌握國際藍色碳匯標準制定的主導權。
期待|楊松穎:重視民間力量 構建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
楊松穎表示,深圳幾十年來對生態保護工作進行大量積極探索。1979年,深圳生態區覆蓋率不足10%,人與自然關系失調嚴重,1994年、1995年深圳頒布《城市綠化條例和城市園林條例》,加強城市綠化和園林工作,綠地面積得到進一步增加。2005年率先劃定生態控制線,生態地達到陸地面積的56%,對于保障城市基本生態安全,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延續性發揮重要作用。截止到2021年,深圳已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
楊松穎提到,生物多樣性保護要重視民間力量。他以中華白海豚保護為案例,談到在中華白海豚受到棲息地減少和退化等影響導致種群數量減少的困境下,不同的科研院所、民間團體共同收集并分析科學數據,為中華白海豚保護帶來了積極的效果。“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作為民間組織,我們以城市生物多樣性和保護海洋兩大主題開展系列課程、講師培養以及公眾環境教育活動,讓民眾更了解自然環境,深度參與到生態保護工作當中來。”
11月,《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COP14)正式通過關于“國際紅樹林中心”決議草案,全球首個“國際紅樹林中心”將正式落戶深圳。楊松穎表示,國際紅樹林中心能夠落戶深圳,標志著深圳成為了國際多邊環境機制的全球樞紐之一,且將助力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前,深圳已建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GEP核算體系,楊松穎相信,結合堅實的科研力量、創新精神和金融中心優勢,深圳能夠形成生態保護投融資機制新模式,確保濕地保護工作資金的可持續性,為其他國際化大城市提供借鑒意義,成為濕地保護平衡發展典范。
楊松穎還談到,小微濕地保護對生物多樣性、增加碳匯等方面的重要意義。保護小微濕地和城市綠地,需要制定更全面的城市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劃,形成具體實施的細則來推動形成多方參與的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體系,如加強調查和科學研究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把城市生物多樣性納入到國土空間規劃、探索綠色金融等。
合作|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全世界共同投入
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表示,作為地球生物的一部分,人類應該明白保護地球和自然的價值,生態系統為人類生活作出巨大貢獻,各個領域的人們應互相合作,共同打造可持續發展未來。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分享了世界經濟論壇開展城市生物多樣性2030倡議的經驗,她提到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市為促進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所出臺的部分措施,例如促進市民使用公共用地進行體育鍛煉、在建筑空間引入綠地、通過網絡論壇使人們學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相關知識等。她表示,政府應該通過政策來鼓勵私營企業和非政府組織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讓他們的付出得到回報,同時,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要有透明可持續的監察體系,找到量化方法,讓人們知道如何去保護生物多樣性。
Cristina Gomez Garcia-Reyes強調,要進一步提升生物多樣性相關研究,進行人才儲備,她相信哥倫比亞和深圳未來將有更緊密的合作,深圳也將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走在世界前列。
交流|Hyeseon Do:關注濕地保護 合作共贏未來
談及氣候變化給候鳥遷徙帶來的挑戰,Hyeseon Do表示氣候危機使候鳥遷徙和繁殖時間發生變化,如暖冬引發早期遷徙,干旱、臺風、地震等不可預測的極端天氣,對候鳥遷徙和繁殖也帶來巨大影響。她以韓國仁川市因濕地干涸導致候鳥棲息地減少案例來強調濕地對控制洪水、調節氣候、防止海岸線侵蝕、凈化水源、給生物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等方面的重要性。此外,她還列舉新加坡雙溪布洛濕地在保護物種多樣性的同時,進一步構建市民娛樂中心,倫敦濕地中心設立基金會對濕地進行保護等一系列優秀案例,并表示保護城市濕地能為城市帶來文化效益。
Hyeseon Do介紹,東亞-澳大利亞的飛行路線上有210多種候鳥,深圳紅樹林濕地既是候鳥重要棲息地,也是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的中轉站,對候鳥的遷徙和繁殖十分重要,希望深圳通過加強國際組織合作更好地保護遷徙鳥類。同時Hyeseon Do強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上已經納入針對城市自然的解決方案,并且提出目標:減緩碳損失、扭轉森林覆蓋率、確保30%的陸地和海洋區域得到有效和公平的管理。她認為,各締約方需要通過不同的倡議和方式去參與、討論和合作,不僅僅在國際層面,也要考慮地區層面、社區層面、城市層面,綜合各方努力制定標準、實現目標。
【出品】鳳凰網廣東新聞中心
【采寫】魯媛媛 陳沁舒 林子豪 林寒旸
【審核】程安逸 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