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本篇文章3912字,讀完約10分鐘

 

11月25日,由中共深圳市委網信辦指導,鳳凰網主辦的“聚光深圳”國際交流會客廳首場論壇——《閱讀,與城市共生》線上首播。該活動旨在打造最具思想性、開放性和影響力的國際化交流平臺,通過聚焦城市文化、公共服務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交流國際經驗,提升深圳的國際影響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將全民閱讀作為“城市文化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打造讀書活動、閱讀空間等方式培養公眾閱讀興趣和習慣。那么,“閱讀”與“城市”有著什么樣的關聯?全球各大城市是如何通過“書店”“出版”“活動”等載體來提升城市知名度和文化魅力?如何從多業態跨界合作的閱讀空間、科技改變閱讀等方面為閱讀賦能?

 

在首場論壇《閱讀,與城市共生》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孔子獎章”獲得者、國家文化藝術智庫特聘專家、深圳讀書月組委會總顧問王京生,著名哲學家、作家、學者、坪山圖書館館長周國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創新中心項目專家Hassan Adeel Shehzad,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助理教授、美國埃默里大學哲學博士Christopher KLUZ,國家一級作家、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深圳晚8點書友會策劃人南翔等嘉賓共同探討閱讀如何與城市實現共生。論壇由鳳凰衛視知名主持人王瑩主持。

 

底蘊|王京生:閱讀,彰顯一座城市的氣韻和格局

 

閱讀改變了這座城市的氣質,這座城市也因熱愛讀書而受人尊重?;仡櫳钲陂喿x文化發展,王京生講到過去深圳總被人稱為“文化沙漠”,后來深圳確定了“文化立市”的戰略。“文化立市”從何做起?他講道曾國藩的“唯讀書可以改變氣質”,以及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將讀書作為突破口,以大氣壓制浮躁,以優雅驅逐粗俗。同時“文化立市”也提出,要把深圳建設為圖書館之城。自此,深圳有了“圖書館之城”的說法以及“文化深圳從閱讀開始”的說法。

 

 

作為全世界唯一的“全球全民閱讀典范城市”,王京生表示深圳讀書月的開展離不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支持。從率先在全國提出“全民閱讀”、為閱讀立法,到持續開展了23屆的深圳讀書月,深圳建設圖書館(室)近1000個,包括6座大型書城文化綜合體,以及上百家書店書吧。無論是硬設施還是軟投入,深圳都為閱讀做了很多努力,讓市民在閱讀上有了滿足感和獲得感。

 

他認為,深圳讀書月之所以能夠堅持并不斷突破主要歸功于幾個方面:一方面是堅持有高度的社會共識,除了政府有共識以外,深圳的萬千移民也有塑造自己精神家園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是強大的閱讀動力;另一方面是深圳對讀書月的有效組織,政府每年主導讀書月的各項活動,提供各方面的條件、專家指導;三是社會運作,以深圳出版集團為核心,所有書城的管理者,120余個社會組織各自發揮自己的能力,形成了一個“一旦號召,全市上上下下共同行動”的局面。此外,不斷涌入的移民和為閱讀立法的保障也是讀書月不斷持續舉辦的重要因素。

 

現在閱讀環境越來越豐富多彩,電子化閱讀也越來越便利,讓全民閱讀更能夠成為現實。王京生談到在這樣的環境里,每個人都應該善于利用這些好的方式去充實自己閱讀的廣泛性和豐富性,在閱讀中尋找樂趣。如果處理不好,容易讓人失去重心、眼花繚亂。為此,他強調紙質閱讀是基礎,真正的學問知識必須在紙質書里能夠讓人享受真正的樂趣,電子的閱讀,一定程度上讓人很難進入到靜態的閱讀環境。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王京生表示,閱讀的根本目的除了豐富知識外,也要修心,我們需要正確處理泛讀和精讀之間的關系。真正影響人的是那些經典性的內容,因此不忘經典、深讀經典、讓經典運化于心,是閱讀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

需求|周國平:圖書館是一個民族最踏實最造福民眾的文化事業

 

看一座城市的文化基礎設施是否扎實,主要是看閱讀。周國平認為閱讀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政府文化建設、市民文化素質等方面,都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深圳在全國城市中居領先行列;在政府文化建設方面,深圳讀書月已持續舉辦了23年,這是全國舉辦最早、最持久、最扎實的文化活動之一;在市民文化素質方面,深圳在全國城市居民中人均購書量占首位。

image.png

 

“過去每次來深圳參加活動,我切身感受到深圳人對閱讀的熱情和喜愛。”周國平講到從2019年擔任坪山圖書館館長后,更加深刻體會到深圳為閱讀繁榮提供了肥沃土壤。深圳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坪山區是深圳最年輕的行政區,充滿活力和動力。去年,坪山圖書館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脫穎而出,獲得了國際圖書館協會聯合會頒發的“綠色圖書館獎”亞軍。

 

此外,周國平認為圖書館不僅是存放和借還圖書的物理性實體,更應該是一個營造閱讀風氣和精神的主體。圖書館不但要滿足公眾現有的需求,還要創造新的更美好的需求。正如坪山圖書館的辦館理念:“開啟人生的智慧,傳遞精神的高貴”,將圖書館辦成一所開放的大學。

 

周國平強調了“元閱讀”的理念,他認為“元閱讀”強調主動、系統、完整,尤其是青年人如果在閱讀上、學習上有要求的話,應該具備興趣引導下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自主學習能力,網絡就是好幫手,沒有這種能力的話,可能網絡反而會對個人知識的發展起反作用。

 

創新|Hassan Adeel Shehzad:閱讀和教育,可以改變世界

 

“閱讀對整個城市和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對個人的專業能力發展也很重要。”Hassan Adeel Shehzad表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積極促進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閱讀發展方面,做出了很多成果。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將環境、教育和文化的發展擺在重要位置。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非常重視年輕人,讓年輕人有序閱讀、學習就是其重要的工作內容。在社會活動中,帶動當地社區一起來引導人們閱讀,通過組織流動型的圖書館,讓人們有機會參與到閱讀中。在政策、策略等方面,很多國家和地區會努力提高年輕人讀書的質量,盡可能多的給他們提供資源,豐富書籍的語言和種類,讓偏遠地區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有機會更好地閱讀。

image.png

關于如何促進閱讀,Hassan Adeel Shehzad提出見解。一是打造讀書俱樂部。讓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讀書俱樂部,讀者在俱樂部中交流分享閱讀,不僅能夠更好地消化對知識的理解,還能拓寬知識面。二是在學校舉辦圖書館的聯動活動,讓孩子們更好地閱讀經典。三是在舉辦閱讀會時引入企業參與。將企業的先進科技與讀書進行結合,來促進全民閱讀。他希望有機會來到深圳,與深圳的圖書館進行交流。

 

閱讀和教育可以改變世界,培養閱讀氛圍需要各方一起努力。Hassan Adeel Shehzad認為閱讀可以跟社會經濟活動整合起來,從而帶來更大的影響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不斷思考和創新,打造更多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

 

教育|Christopher KLUZ:關注閱讀教育,塑造良好的閱讀文化

 

閱讀文化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從“文化沙漠”到“全民閱讀”,深圳正引領著閱讀文化的發展。作為國際教育工作者,Christopher KLUZ認為要進一步培養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不僅是閱讀教學參考書,還要養成全方面的閱讀意識。Christopher KLUZ分享了與芝加哥大學合作的案例,學生們在社區有小型的圖書館可以閱讀,里面收集了很多世界名著,社區成員是這些圖書館的共同擁有人,他們通過讀書活動去影響更多的人,比如周末帶家人和朋友去圖書館讀書。通過打造這樣的一種閱讀文化,讓閱讀融入人們日常的生活中。

 

另外,Christopher KLUZ還介紹了美國另一所大學的經驗,該校的圖書館不僅對學生開放,也歡迎周邊社區的居民來閱讀。這一做法讓校內師生和社區居民擁有同樣的閱讀資源,增加了人們之間的共同語言,有利于打造社區的歸屬感。

image.png

“閱讀不僅僅是汲取知識,在大學之前的中學教育階段需要重視閱讀能力提升。”Christopher KLUZ講到不僅是在中國,世界各地都要想辦法讓學生在繁忙課業之外,有時間進行課外書籍的閱讀,這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十分重要。當學生進入大學后,也應有便利的條件,讓他們有機會去掌握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此外,Christopher KLUZ提出大學和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做出更多貢獻,幫助更多人閱讀學習。高等教育機構可以為社區服務,讓當地青少年更好地掌握閱讀方法,養成閱讀習慣,從而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他認為,可以通過科技賦能塑造閱讀文化和閱讀習慣。同時,在打造閱讀社區方面也可以采用科技手段。“我們需要有資源和空間提供給年輕人和小朋友,比如在書店和大學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等??萍伎梢宰屛覀兏玫貙ふ屹Y源,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閱讀活動、分享閱讀體驗。

 

文明|南翔:閱讀,以微光映照一座城市的文明

 

“閱讀對個人來講是一種修養,對一座城市而言是文明的底座。”南翔認為閱讀對城市文明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通過二十多年的推進,深圳有一些能夠看得到、感受到的成果。比如深圳的義工、志愿者以及獻血活動,都是閱讀潛移默化帶來的一種文明。

 

image.png

在營造閱讀氛圍上,南翔表示深圳的軟硬件結合做的很好。閱讀除了有書的儲備以外,還要有人領讀。一直以來,深圳都在扎實推進領讀活動,從大大小小的講壇、沙龍、研討到新書發布,從學校、機關、街道到社區各種各樣的主題活動非常多。

 

“去年活動榮獲‘全國學習品牌講壇’殊榮,是讀者和嘉賓共同努力的結果。此外,政府在資金、場地等方面也給予了大力支持。”南翔介紹,深圳中心書城“晚八點”周五書友會是以文學為主,兼顧歷史、藝術類的活動,邀請了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文學雜志主編、評論家、文學教授等等文人學者到現場分享交流,給深圳的讀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南翔認為,深圳不僅是閱讀者的汪洋大海,也是寫作人的大江大河。他強調,“因為閱讀所以寫作,因為閱讀所以行走。”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同樣重要。